圍繞“長三角北翼經濟中心沿海經濟增長極,江海交匯的現代化國際港口城市濱海新門戶,沿海生態宜居創業新型城鎮化示范區”的定位和“打造沿海經濟隆起帶”的總體目標,“十三五”期間,我市將充分發揮沿海前沿區域的資源、區位和發展基礎等方面的優勢,以沿海產業帶、城鎮帶、風光帶建設為支撐,促進資源向優勢板塊集聚,培育發展壯大一批重點產業板塊、城鎮板塊、旅游板塊,促進沿海產業園區、城鎮和生態建設和諧發展。
重點發展能源、石化、海工船舶、重裝備、物流等產業,構建新興基礎產業基地和海洋產業集聚區,加快培育引領江蘇沿海開發方向、對全市具有重大支撐作用的海洋經濟產業帶;建設以通州灣江海聯動開發示范區濱海新城為核心,沿海重點中心鎮為重要節點的城鎮體系,圍繞服務產業發展、提升人居環境,打造功能配套完善,特色鮮明的沿海城鎮帶;著力提升沿海前沿區域發展品質,做優做美發展環境,加快推進沿海旅游度假區、國家中心漁港、森林公園、海洋公園、生態農業、觀光農業、海洋保護區、生態廊道、鹽土綠化等工程建設,形成沿海休閑旅游風光帶。
洋口港LNG項目。
中遠船務海工。
啟東恒大威尼斯。
中國江蘇網5月24日訊(記者 趙彤 攝影:許叢軍)圍繞“長三角北翼經濟中心沿海經濟增長極,江海交匯的現代化國際港口城市濱海新門戶,沿海生態宜居創業新型城鎮化示范區”的定位和“打造沿海經濟隆起帶”的總體目標,“十三五”期間,我市將充分發揮沿海前沿區域的資源、區位和發展基礎等方面的優勢,以沿海產業帶、城鎮帶、風光帶建設為支撐,促進資源向優勢板塊集聚,培育發展壯大一批重點產業板塊、城鎮板塊、旅游板塊,促進沿海產業園區、城鎮和生態建設和諧發展。
重點發展能源、石化、海工船舶、重裝備、物流等產業,構建新興基礎產業基地和海洋產業集聚區,加快培育引領江蘇沿海開發方向、對全市具有重大支撐作用的海洋經濟產業帶;
建設以通州灣江海聯動開發示范區濱海新城為核心,沿海重點中心鎮為重要節點的城鎮體系,圍繞服務產業發展、提升人居環境,打造功能配套完善,特色鮮明的沿海城鎮帶;
著力提升沿海前沿區域發展品質,做優做美發展環境,加快推進沿海旅游度假區、國家中心漁港、森林公園、海洋公園、生態農業、觀光農業、海洋保護區、生態廊道、鹽土綠化等工程建設,形成沿海休閑旅游風光帶。
2009年6月1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并原則通過《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給南通沿海開發吹響了進軍號角。從那時起,圍繞實現沿海開發全省領先目標,南通搶抓機遇,深入實施陸海統籌、江海聯動,奮力爭當蘇中“領頭雁”。
2015年,沿海前沿區域地區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工業應稅銷售分別突破1500億元、1200億元和1450億元,各項主要經濟指標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南通新的經濟增長極效應正在快速彰顯。
港口功能不斷完善
我市沿海從北到南依次布局三大港區,分別為洋口港、通州灣港、呂四港。2015年,貨物吞吐量超過1500萬噸,完成港口建設投資超過20億元。目前,沿海港區共有生產性泊位12個,其中,萬噸級以上生產性泊位9個(包括10萬噸級以上泊位3個),在建碼頭泊位11個。
洋口港開發步入快車道。規劃有陽光島作業區、東太陽沙作業區,以及爛沙洋南水道(7~10萬噸級)、爛沙洋北水道(10~15萬噸級)和黃沙洋水道(20~30萬噸級)。其中,陽光島作業區建成面積3平方公里,設有LNG接收站、液化品罐區、干散貨倉儲區、LNG冷能利用園區和綜合服務區。洋口港區陽光島碼頭區規劃方案獲部省批復。洋口港區10萬噸級北航道建成通航,10萬噸級LNG專用碼頭投入使用,10萬噸級石化碼頭基本完工,15萬噸級航道正在有序推進。
通州灣開發進入新階段。通過圍墾,通州灣港區可形成150公里5~30萬噸級泊位深水岸線和450平方公里臨港產業用地,現有200多平方公里具備項目用地條件。通州灣港區總體規劃通過部省聯合審查。三夾沙10平方公里基本完成吹填,2個5萬噸級碼頭預計今年6月投入運營。腰沙一期起步施工基地、腰沙圍墾二期通道工程等獲批;腰沙12公里的一、二期通道建成竣工,12平方公里吹填穩步推進。腰沙臨港工業區區域建設用海規劃通過省級審查。
呂四港建設邁入新征程。規劃以環抱式港池為核心,以沿海快速路為廊道布局的5大產業功能區,規劃有呂四港、通州、海門三大作業區。呂四港區環抱式港池規劃方案、東灶港作業區和通州作業區規劃方案均已獲部省批復。呂四港航道正式通航,大唐呂四港電廠兩個5萬噸級碼頭投入使用。東灶港作業區5萬噸級碼頭建成使用,海門港集裝箱航線開通運行,實現了我市沿海集裝箱碼頭零的突破。呂四港區10萬噸級進港航道一期工程(5萬噸級)順利通過交工驗收,標志著南通沿海第一條人工深水航道順利建成。環抱式港池一期圍堤工程、造陸工程、防沙導流堤工程也通過竣工驗收。
產業項目加速集聚
“十二五”期間,南通沿海前沿區域實施單體投資50億元以上產業項目10個,總投資達1113.1億元,形成工業應稅銷售收入超200億園區1家,100億級園區2家。
主導產業各具特色。沿海產業集聚初具規模,形成了洋口港液化品物流、呂四港電力能源、啟東海工船舶工業園海工船舶、如東沿海經濟開發區精細化工、啟東濱海工業園機械電子、海門港新區建材物流等特色產業板塊。
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沿海開發已成為全市產業轉型升級的新空間和發展新興產業的新載體,新興產業產值、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同比增幅分別高于全市6.4個、2.4個百分點;服務業投入占固定資產投資份額達到36.8%,較2011年提高12.9個百分點。
產業項目加快集聚。依托海港碼頭建設和沿海的獨特資源優勢,一批體量大、帶動力強的重大臨港產業項目相繼落戶沿海。2015年,沿海前沿區域銷售超10億元的規模企業達到15家,實現應稅銷售收入375.59億元。
依托各類濱海園區,一批產出效益好的中小產業項目加速集聚形成產業板塊。起步較早的如東沿海經濟開發區、啟東濱海工業園區累計已落戶企業413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達到155家,引進上市公司26家、央企國企8家,已投產企業298個。
2015年,沿海8個重點區(鎮)完成新開工2億元以上工業項目、億元以上服務業項目104個,計劃總投資近430億元。
園區加快提檔升級。12個功能區中,擁有國家級示范區1家、省級農業綜合開發區1家,省級或參照省級開發區管理2家,省級旅游度假區2家。
城鎮建設功能提升
在沿海開發過程中,我市十分注重生態文明建設。獲批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為省內首個獲批的地級市;鹽土綠化先進經驗在全省推廣,實施重大綠化生態工程總投資近10億元;沿海各縣(市)建立了海洋環境監測站,重點園區污水處理設施實現全覆蓋,污水管網建設基本到位。
與此同時,強化綠色發展。如東循環經濟產業園獲批國家城市礦產示范基地,進口再生資源加工區正式運行;省級以上外向型農業綜合開發區和旅游度假區達到3家,海安中洋河豚莊園、如東溫泉度假、蠣岈山國家海洋公園、通州灣游艇俱樂部、啟東恒大威尼斯和海鮮風情街等長三角知名目的地旅游品牌正在逐步打響。
推進產城融合發展,堅持推動每家沿海重點區鎮每年建成10個以上功能平臺項目,沿海地區生產、生活性城鎮功能及基礎配套日趨完善,學校、醫院、酒店等從無到有、從有到強,建成醫院8座、學校20所、星級酒店近10家。隨著南通大學啟東校區、南通職業大學海門校區、通州灣科教城的相繼投入運行,沿海初步實現產教融合。
沿海重點區鎮加快簡政放權,便民服務中心實現全覆蓋,城鄉居民辦事環境和效率得到較大提高。
基礎配套提檔升級
“十二五”期間,南通沿海交通格局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崇啟大橋的建成通車,打開了沿海前沿區域的“南大門”,使南通全面融入上海一小時都市圈。
臨海高等級公路的全線通車,使濱江臨海的半島型快速交通圈實現環通;通洋高速、通州灣快速通道建成通車,實現了市區與縣區高速公路的全覆蓋;海啟高速公路全面開工,建成后將成為沿海前沿首條貫通南北的高速大通道。
海洋鐵路開通運營,進一步疏通了沿海集疏運的鐵路“主動脈”。
長江12.5米深水航道一期完工,5萬噸級海輪可以全天候直達南通港,10萬噸海輪可乘潮進港,20萬噸海輪減載可常態化進港;連申線三級航道的通航,使我市內河運輸進入萬噸級“水上高速”時代。
此外,沿海重點區鎮到市區、縣區的公共交通頻次和密度不斷加大。
灘涂開發成效顯著
2009年以來,我市實施各類灘涂圍墾面積36.2萬畝,其中,建設用海面積達21.8萬米,解決了全市占補平衡指標近3萬畝,有效拓展了沿海港產城融合發展新空間。
不斷創新灘涂開發機制,建立了海域使用權“直通車”制度,出臺了海域使用權換發國土證配套實施辦法,采取海域使用權抵押貸款等方式,有效緩解了沿海開發“融資難”的問題,全市海域已累計發放貸款132億元,占全省80%以上。
“十二五”期間,我市成為全國唯一國家海域綜合管理創新示范市,爭取到省海漁局下放10公頃以下填海項目的海域使用審批權限。
目前,三夾沙區域用海規劃已經國家海洋局批準,成為區域建設用海規劃審批“開閘”后全國第一個獲批的區域建設用海項目。海安老壩港、如東洋口港、海門港新區省級灘涂綜合開發試驗區已報送省政府待批,申報數量居沿海三市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