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臺公司“十三五”轉型發展的實踐
圍繞中央關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精神,按照集團“十三五”規劃關于持續提升資源獲取能力,打造生態、高效、品牌農業要求,東臺公司堅持“科技創新、綠色品牌、生態協調、社會共享”的發展理念,創新思路、開拓進取,全力助推集團“十三五”規劃在條子泥墾區的貫徹落實。
一、堅持生態優先原則,立足保護與開發并重
為貫徹集團“十三五”規劃有關立足保護與開發并重,持續提升資源獲取能力的要求,東臺公司堅持生態優先原則,從項目目標、前期決策、工程準備、建設實施、竣工投產等方面陸續開展條子泥一期圍墾工程后評估工作。
(一)按照要求開展各項后評估研究工作
1. 開展對潮灘、海洋動力條件的影響評估。制定地形變化分析研究方案,分析條子泥一期工程對潮溝演變特征的影響,通過數值模擬分析工程對海洋動力條件的影響。
2. 開展對海洋生物生態的影響評估。結合近幾年海洋生物生態調研資料,初步完成對海洋生物生態的影響后評估報告。
3. 開展對鳥類棲息環境的影響研究。會同南師大、華師大、南京林業大學等高校,開展鳥類監測方案研究,與浙江海洋河口研究所、上海科技館等合作,進行工程對鳥類棲息環境影響的后評估工作,研究工程對鳥類棲息環境的影響及消除影響的措施。
4. 開展生態濕地公園及水鳥棲息區規劃。會同省市縣林業部門,委托南京大學對條子泥條南生態濕地公園和水鳥棲息區進行規劃,包括濕地公園的整體功能定位、濕地公園五大功能分區、各功能分區建設內容及建設資金概算等。
5.開展條子泥墾區一期高涂圍墾養殖用海環境影響回顧性評價、環保措施及社會效益后評價專題研究。
(二)堅持生態優先落實生態補償措施
根據省海洋與漁業局關于生態補償的要求,東臺公司委托南京師范大學編制一期生態補償與水土保持規劃,旨在突出生態保護,打造生態文明示范區,展示圍墾中注重保護,保護中科學利用。一是實施生態補償,兌現承諾,樹立沿海集團擔當社會責任形象;二是結合補償方案的實施,做好一期開發,為后續開發提供科學依據。
二、創新發展思路,打造生態品牌,推進示范養殖
(一)打造“條子泥生態大米”品牌。在條北十一、十二區通過鹽堿地改良與有機農業建設試驗研究,建立高標準有機農業生產體系,利用燈光誘捕害蟲、利用微生物源植物保護產品防治作物病害,并通過軟硬件系統和物聯網技術,推出有機農產品實時可追溯機制,實現高質量農產品輸出。打造“條子泥”生態品牌,完成“條子泥生態富鋅米”條碼注冊、工商登記、食品安全、銷售許可等系列手續,并進入市場銷售。
(二)推進池塘工業化生態示范養殖項目。積極響應國家農業部、省海洋局倡導的池塘工業化養殖模式,大力發展高效設施漁業,充分發揮條子泥墾區對沿海開發整體戰略的示范意義,獲批2016年中央財政漁業標準化健康養殖項目,項目占地面積約360畝,財政補助資金100萬元。
三、加強科學研究,打造技術優勢,推進可持續發展
(一)多措并舉推進土壤改良試驗。條子泥墾區土壤改良、種植試驗于2016年初陸續展開,通過四種改良方案進行鹽堿地改良,改良總面積8840畝,種植水稻1810畝,收獲稻谷368.69噸,平均畝產407斤;種植小麥1050畝,收獲小麥341.25噸,平均畝產650斤,收成情況良好,基本完成土壤改良第一年目標。
(二)積極籌建沿海開發與生態建設工程中心。堅持科技引領,堅持建設生態綠色企業,讓科技創新成為生態文明的綠色引擎,對照工程中心申報要求,積極籌備“省沿海開發與生態建設工程中心”,完成了中心申報的相關材料要求。2016年12月獲得省發改委的籌建批復。
(三)初步建立條子泥墾區地理信息管理系統,開發墾區WebGIS平臺。基于空間分辨率1m的光學遙感影像數據,通過波段融合、空間配準、投影系統確定及矢量數字化等步驟,開發查詢模塊、草圖模塊、測量工具模塊、野外巡視模塊,實現對墾區的土地利用現狀類型的遙感解譯,獲取不同土地利用類型的分布位置坐標、面積、對應的生產經營信息和涉及的前期工程信息。
通過以上主要措施,東臺公司起步構建技術、品牌新優勢,持續獲取資源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切實把集團“十三五”發展規劃在條子泥墾區取得實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