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冬日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照進如東蔬菜種植試驗基地,鮮嫩翠綠的西蘭花在氤氳水汽中碧色連片,等待豐收的檢驗,這里是江蘇省沿海開發(fā)集團鹽堿地綜合利用的一個縮影。江蘇省沿海開發(fā)集團充分發(fā)揮科技創(chuàng)新關鍵作用,因地制宜建良田、選良種、獲良法,不斷挖掘鹽堿地生產潛力、提高農業(yè)綜合生產能力,推動沿海科研實踐轉化為現(xiàn)實生產力。
鹽堿地土壤改良是切入點。面對江蘇沿海地區(qū)鹽堿地現(xiàn)狀,首先得讓土壤具備作物基本生長條件,土壤改良是繞不開的坎。基于倉東土地整治項目(一期)形成的土壤改良成功經驗,施用高有機質、低鹽、綠色生態(tài)的自主配方有機肥提升土壤有機肥力、改善土壤結構,測土配方施肥改善作物無機營養(yǎng),為試驗地塊快速驅“鹽”化“堿”提供了成功的解決方案。科研人員針對如東試驗地塊特點,兼顧生態(tài)與經濟效益,以傳統(tǒng)灌排洗鹽為基礎讓鹽隨水走,種植田菁秸稈歸田培肥土壤,尤其注重對土壤地力和結構的保護,在提升作物耐鹽性的同時,減緩鹽分運移,有效防止耕作層返鹽,實現(xiàn)鹽堿土壤持續(xù)降鹽,鞏固提升地力,探索出一條當年改良即能高產的鹽堿地綜合利用特色路子。
選育耐鹽堿作物是突破點。實現(xiàn)“改地”“改種”雙向奔赴,選好耐鹽作物是關鍵。江蘇省沿海開發(fā)集團在選育耐鹽堿作物上持續(xù)發(fā)力,探索形成土壤抑鹽高產栽培技術,篩選出西蘭花、辣椒、大豆、田菁等17個耐鹽特色品種,并建立不同作物輪作的復合型種植模式。該科研項目負責人表示,“嘗試了‘西蘭花-鮮食大豆-西蘭花’高效種植技術模式,在保證土地持續(xù)產出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減少土傳病害,有效保護土壤結構,提升產量的同時減少化肥使用量和人工成本。”該模式選取蘇成2號和蘇成4號大豆為供試品種,輪作模式收獲測產,兩個大豆品種最終實收產量均超過600公斤/畝,最大限度提高畝均綜合效益,為濱海鹽堿地大豆種植提供科學建議。
形成可復制方案是落腳點。降鹽控鹽、地力提升、蔬菜適應性改良與健康管理等技術集成模式產生示范效應。形成土壤調理劑、作物調節(jié)劑、微生物菌劑等農業(yè)投入品各1套,建立鹽堿蔬菜地測土配方養(yǎng)分均衡配施技術、秸稈還田土壤改良與高價值利用技術、蔬菜抗鹽高產高效種植技術、土壤連作障礙及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各1套,最終集成鹽堿地蔬菜種植土壤適應性改良及作物健康管理綜合技術,形成可以推廣應用的作物種植模式4套,西蘭花實際產量超1800公斤/畝,較項目未實施前增產168.4%,較目標產量增產128.2%,蔬菜種植耕地土壤鹽堿重、次生鹽漬化普遍、種植品種與技術缺乏、連作障礙等導致的蔬菜產量低、品質差、效益不穩(wěn)等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本網站現(xiàn)已支持IPv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