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七,位于東臺市弶港鎮228國道以東、海光路以北,省沿海集團倉東土地整治一期項目現場一臺臺挖土機擺臂揮舞,一派火熱繁忙。從228國道朝南望去,左手邊是望不到邊際的土地,五個月前,這里還是大片毗鄰黃海的魚塘。
耕地是糧食生產之母。今年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堅決扛起糧食安全政治責任,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新建高標準農田120萬畝、改造提升207萬畝。省沿海集團以實際行動落實藏糧于地戰略,充分利用存量土地資源稟賦,竭盡所能守護糧食安全根基,實施倉東土地整治,建設高標準農田樣板,為全省提供后備土地資源。
倉東土地整治一期項目于2022年8月正式動工,一期整治面積約5700畝。從土地平整到灌排體系建設,從土壤改良到耕地質量提升,施工隊伍一刻未停,按照省沿海集團灘涂養殖水面復墾耕地設計標準,以期形成“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通、渠相連、澇能排、旱能灌、漬能降、土壤肥”的高標準農田。一期項目建成后,可形成耕地約4500余畝,年新增糧食產能達5000噸。二期項目建設后,還會加入秸稈綜合循環利用的業態模式,產出電能、熱能、天然氣、有機肥等豐富產品。
鹽堿地變良田,關鍵在于改良耕作層土壤,提升地力。早在項目開始之前,省沿海集團運用社會大腦提供技術支持,首次采用“揭榜掛帥”方式引進江蘇省農科院、南京農業大學、中科院土壤研究所等多家單位,因地制宜使用研發成果,在有機肥、工程措施、蔬菜種植等領域形成了一定的技術積累,推動項目在短時間內順利進場施工,為項目實施奠定扎實基礎。但實驗室的技術成果與工程實際成果間仍存在一定差異,需要技術研發團隊加緊推進“本土化”過程。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魚塘底泥富含有機質,項目研發團隊決定對魚塘底泥進行資源化再利用,兼顧平衡生產效益與施工成本,使有機質含量較高的土壤得以保留。此舉可使新耕作層每千克土壤有機質含量已達到6克左右,較塘埂土提升了一倍。為針對濱海鹽堿地進行土壤改良并最大程度延緩有機質衰減速率,團隊將重心放在了有機肥肥料的自主配方研發上。常規有機肥呈堿性、含鹽量高,不適宜鹽堿土地、且有機質衰減快。研發團隊利用特定有機物料為原料生產的有機肥肥料,再加入專有微生物菌劑和調理配方等,能在降低鹽堿的同時有效延緩有機質衰減速率。
作為省沿海集團第一個自主實施的土地整治項目,土地主業業務鏈企業擰成一股繩,投資開發、政策咨詢、建設施工一體推進,年輕團隊成為推動項目落地實施的中堅力量。自開工當日起,這支年輕的團隊就住進了工地里的活動板房,應對迎面而來的重重難題。缺水少電、物資稀缺等生活問題尚能克服,如何快速高效地完成大面積土方調配工作,并最大程度提升鹽堿地地力、達到六等耕地的良田標準,才是必須要打的硬仗。在研發成果順利實施前,是研發團隊100多個奔波在施工現場的日日夜夜。從實驗室到小規模試驗再到倉東項目推廣中試,團隊成員堅守各自崗位,在推進土地整治、拓展土地增量資源上下足功夫,保障各項環節有序推進。春節假期,項目工作人員就從正月初三開始,陸陸續續由各地返回施工現場,空曠的現場變得忙碌,方格魚塘一點點平整為成塊農田,承載著豐收的期待。
項目計劃今年6月播種水稻,既是魚塘換新顏后第一次種植,更是對土壤改良效果的檢驗。在這片大有可為的土地上,蘊藏著勃勃生機,孕育著無限希望。項目完工后,省沿海集團繼續對這片土地進行長期監測,為今后有序推進土地資源高等級整治開發提供切實可行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