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國有企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頂梁柱”。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實施以來,省沿海集團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決策部署,圍繞激發企業活力、提升企業效率的總體要求,堅持黨對國有企業的全面領導不動搖,緊扣“省級沿海開發主力軍”和“省級沿海開發重要投融資平臺”兩個基本定位,穩步推進土地資源保護與開發、現代農業和海洋經濟投資三項主業發展,筑牢土地保護開發綠色底色,創建沿海特色農業品牌,拓展海洋經濟發展藍色空間,成功探索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服務沿海”的特色化發展道路。
聚焦三項主業,業務布局更加優化
資源資本布局持續優化。戰略性重組整合有利于優化企業資本資源布局,提升配置效率,使其在重要行業領域的控制力更強。省沿海集團堅持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引,突出綠色創新發展,以土地資源綜合開發為主線,以資本為紐帶,從摒棄以簡單填海式圍墾和傳統粗放經營為主的不可持續的業務增長模式到主動向農業自主經營轉變,確定土地資源保護與開發、現代農業、海洋經濟投資三項主業,把依賴資源消耗的傳統線性增長轉變為依靠生態型資源循環發展的可持續增長經濟,構建了“資源—資本—資產”循環閉環發展模式,再到構建形成“3+2+N”主業架構。土地資源保護與開發以土地公司為龍頭,與咨詢公司、科技公司協同構建形成“1+2”土地增量資源可持續獲取業務鏈產業鏈。農業現代化發展以農發公司為引領,加強資源整合和專業化分工,構建形成“龍頭企業+特色基地”的現代農業發展體系。海洋經濟投資強化投資公司投資主體作用,逐步將優質資產和股權整合進投資公司,以基金引領協同、參控雙向發力,構建形成“1+1+N”的海洋產業投資體系。
農發公司射陽分公司自營土地
產業聚集度和企業核心競爭力不斷提升。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步伐,推進專業化整合,有利于提高國有企業產業集中度和市場競爭力。集團堅持傳統優勢產業改造升級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壯大并重,因地制宜、積極穩健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大大提升了產業聚集度和核心競爭力。土地資源保護開發邁入可持續發展道路。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確立土地資源先保護后開發、在保護中科學開發的思路,強化已圍墾土地生態保護與修復,主動退出條子泥墾區1.5萬畝土地,在條子泥原有20%生態用地基礎上,新增堤內0.9萬畝和堤外海域3萬畝作為鹽城條子泥濕地公園保育區和恢復重建區,建設生態水庫、生態公園,支持鹽城黃海濕地成功入選江蘇唯一的世界自然遺產;落實了1.14億元生態補償資金,累計投入資金4000萬元用于條子泥海域水生生物增殖放流,豐富了周邊海域海洋生物數量,提升了濱海濕地生態環境與景觀價值;有序實施大豐海北區域7.7萬畝退漁還濕和生態修復,助力國家級濕地珍禽保護區建設。堅持盤活存量土地資源與拓展增量土地資源雙向發力,重點推進倉東土地整治、金湖縣寶應湖退圩還湖、大豐區小海鎮全域空間整治等重大項目,多渠道拓展土地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空間,構建了“匡圍—補充耕地指標交易—鹽堿地綜合治理—產業綜合開發”的存量土地開發業務模式和土地綜合利用方式、“生態治理與綜合整治—多元化土地指標供給—產業綜合開發”的增量土地資源獲取模式。既充分釋放了存量土地資源價值,又打通了增量資源獲取路徑。進一步深化企地合作,深度融入地方發展,與南通通州灣、南京江北新區、鎮江高新區建立合作機制,持續拓展土地指標交易路徑,累計完成指標交易近萬畝,為全省堅守耕地紅線、落實耕地占補平衡作出了積極貢獻。依托自有土地布局綠色產業,主導建成全省第一個單體規模最大的灌云洋橋漁光一體200MWp清潔能源項目,獲得省綠電交易資格,年均發電2.37億度,年產值約9000萬元,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和綜合產出效益進一步提升。農業轉型升級實現質的飛躍。農業自主經營規模不斷擴大,自主種植面積近11萬畝,自主養殖面積超過1萬畝。構建“一企一特色”的發展格局,金海島高端優質稻麥基地、劍豐特色果蔬生產基地、倉東農業農村部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凌洋蔬菜種植冷藏加工基地等一批專業化種植養殖基地建成,產業特色初步彰顯。建立產品、標準和品牌營銷體系,形成優質稻麥、特色果蔬、精品漁業三大主導產品,制定種植養殖標準33項,完成綠色農產品認證58339畝、有機農產品認證1140畝,標準化水平逐步提升。以“鶴豐年”“條子泥”等主要農業品牌為重點,全方位開展品牌創建,提升了美譽度和影響力,“條子泥”品牌榮獲國際信息發展組織“千年金獎”,“稻花香里‘鶴’豐年”入選國務院國資委2021年度地方國有企業品牌建設典型案例。海洋經濟投資主體功能日益強化。盤活存量土地資源和股權,有效增強集團資本實力和投資能力,推動資本向沿海地區和海洋產業集聚,省級沿海開發投融資平臺作用初步顯現。戰略直投滬蘇大豐產業集聚區、沿海天然氣管網、江蘇新能源、蘇銀金租、盛虹煉化一體化等重點項目,以產業基金引領投資了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生物醫藥、新能源等沿海新興產業,有力助推了沿海地區產業轉型升級。集團參股的健友股份、江蘇新能等先后在主板上市,持有股權市值合計近100億元,厚植了資本實力。集團參與設立的沿海系列基金累計投資65個項目,總投資規模66.58億元,其中11個項目上市,有力提升了國有資本放大功能。
灌云洋橋光伏項目
自主創新能力逐步提升。以科技創新、數字化變革為核心,推動主業關鍵技術與業務模式創新,強化創新載體建設,加大科技創新投入,打造企業發展新動能。構建土地資源創新、農業科技服務、海洋生物資源高質化利用創新平臺,開展健康土壤管理,著力破解鹽堿地治理技術難題。針對鹽堿地治理和地力提升“卡脖子”技術難題,采取“揭榜掛帥”引入外部科研單位共同攻關,3個科研項目正在進行具體研究。依托條子泥鹽堿地資源,積極探索發展鹽土農業,成功試種耐鹽高粱、藜麥、菊芋、甜葉菊、海蓬子等耐鹽作物,初步形成土壤改良技術規程,基本掌握了鹽堿地生物改良(旱改)成套技術,形成了適合沿海圍墾灘涂土壤和氣候條件的多種耐鹽經濟植物種植技術流程。農業科技服務中心立足發展綠色生態農業,提升在開發種子資源、農產品精深加工等方面的能力,推進自營生產基地土壤、灌溉水質監測分析,建立農業數據庫,用于指導生產實踐。建設完成部分所屬企業農業生產環境監測系統、糧食質量追溯系統、可視化監控系統和智慧灌溉系統,農業信息化水平穩步提升。緊扣海洋科技創新主題,掛牌成立江蘇海洋生物資源創新中心,圍繞打造集團布局海洋產業的技術賦能平臺、江蘇海洋經濟重要的科創孵化平臺,開展特色漁業資源高值化、南極磷蝦、微藻利用等專題研究,首批4個科研項目已正式啟動。科技創新投入持續加大,2021年集團研發投入1412.91萬元,較改革前增長353.86%。建立研發投入動態增長機制,與20余個高等院校開展科研合作,推動產學研用深度融合。以青年創新工作室為抓手,掛牌成立26個青年創新項目,已申請專利3項,總結技術經驗5項,建立技術規程6套,加速了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
金東臺糧食烘干項目
優化選人用人,內生動力更加強勁
經理層成員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持續推動。堅持新發展理念和市場化經營方向,全面實行經理層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以鮮明導向激勵集團經理層成員進一步擔當作為、干事創業。制定集團和所屬企業經理層成員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實施方案及相關配套制度,全面完成經理層成員崗位聘任協議書和經營業績責任書(兩書)簽訂,嚴格執行薪酬管理制度,剛性兌現考核結果。有效激勵經理層成員進一步擔當作為、干事創業,推動公司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促進公司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
市場化用工全面推進。堅持黨管干部與市場化選用相結合,相繼出臺《集團職能部門管理人員競爭上崗工作暫行辦法》《加快推進所屬企業管理人員競爭上崗工作的指導意見》《所屬企業管理人員競爭上崗操作指引》,掀起了踴躍參與競爭、憑實力賽馬的熱潮,促進一批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大力實施“卓越人才引進計劃”,多渠道引進土地資源、農業種植養殖、工程建設、市場營銷、投資管理等主業相關崗位人才300余人,集團系統正式員工人數較“十三五”初期翻一番,專業結構進一步向主業集中,結構性矛盾得到有效緩解。加強年輕干部隊伍建設,一體推進“引育用管”,集團40歲左右中層干部占同職級總數比例34%,干部梯隊得到進一步優化。加大優勝劣汰力度,出臺《關于加快推進管理人員末等調整和員工市場化退出工作的意見》《省沿海集團管理人員末等調整與不勝任退出管理暫行辦法》《省沿海集團員工退出管理暫行辦法》,發揮績效考核導向和退出鯰魚效應。
激勵約束機制進一步健全。不斷深化薪酬制度改革,優化薪酬結構,明確薪酬固浮比,制定《集團本部員工考核管理暫行辦法》《集團所屬企業工資總額管理辦法》《集團所屬企業負責人薪酬管理暫行辦法》《集團關于推進所屬企業員工薪酬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建立健全與勞動力市場基本適應、與企業經濟效益和勞動生產率掛鉤的工資決定和正常增長機制,增強企業活力和競爭力,促進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推動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出臺《員工職業發展通道管理暫行辦法》,設立職稱補貼、人才補貼、技能津貼等,在全員績效考核的基礎上,薪酬分配向技術技能人才、價值創造者、業績貢獻者、關鍵崗位及基層一線傾斜。出臺《推進人才發展的若干措施》,表彰獎勵了2021-2022年度集團公司高層次人才和青年技術人才,并對新引進的高層次人才和領軍團隊薪資待遇實行“一人一策”“一事一議”,確保“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
堅持黨建引領,企業發展更有保障
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更加完善。省沿海集團堅持“兩個一以貫之”,注重把黨的領導與企業治理各環節相融合,把黨組織嵌入企業治理結構之中,推動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加快完善。集團黨委積極落實黨建進入各級企業章程,明確黨組織在集團治理結構中的法定地位,完善“三重一大”決策制度實施辦法,制定印發黨委前置研究討論重大事項及清單,建立起黨組織與董事會之間權責邊界更加清晰、決策程序更加規范、工作運轉更加協調的治理體系。貫徹落實黨委決策前置要求,集團與子企業層面董事會實現“應建盡建”“外大于內”。建立董事會向經理層授權制度、推行職業經理人制度等,讓經理層謀經營、抓落實、強管理的積極作用得到更好發揮。
黨建與生產經營雙向融合更加深入。聚焦轉型升級、技術創新、重大項目建設等重點工作創先爭優,打造“蘇海先鋒”黨建品牌,持續推動黨建與生產經營雙向融合更加深入。所屬土地公司黨委緊緊圍繞土地資源保護與開發主業,發起“黨員先鋒行”活動,通過“揭榜掛帥”的形式,開展鹽堿障礙耕地綜合肥力和產能快速提升與長效保持技術及其集成應用等研究,各項課題有序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明顯加快。東臺公司黨委推動黨建工作融入全產業鏈,圍繞減少魚病發生、完成庫存產品銷售等任務,開展“黨旗飄揚產業鏈,蘇海先鋒我爭先”主題活動,2021年營業收入、利潤總額同比分別增長14%、25.6%。農發公司黨委構建融合生產經營、創新考核機制、融合群團建設,創新活動形式、融合企業文化,創建學習型組織黨建工作體系,切實將黨建成果轉化為公司健康發展的內生動力。同時,扎實開展“創融合蘇海先鋒促農業轉型升級”主題活動,高標準建成可存儲8萬噸的糧食科技產業園項目和可實現日加工2000噸的金東臺糧食烘干倉儲項目,服務周邊社會化烘干倉儲需求,發揮糧食安全供應保障作用。沿海投資公司黨委開展“創蘇海先鋒,建示范工程”主題活動,發揮清潔能源項目優勢,有力保障疫情期間綠色電力的穩定供應,持續為千家萬戶注入綠色能源。
基層黨建工作更加扎實。落實“四同步、四對接”要求,圍繞強主業構建“3+2”業務布局,強化集團系統黨組織覆蓋和作用發揮,所屬企業黨組織加快融合,集團黨組織體系架構持續完善優化。深入推進“第一議題”制度,融合推動“兩在兩同”建新功行動和“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讓黨史學習教育融入工作、融入生活。以學習型黨組織建設為抓手,依托智慧黨建平臺,自制黨史微課堂、搭建“以講促學”“以賽促學”“有形示范”平臺等,不斷創新黨史學習教育形式方法,學習組織成效顯著。集團黨委理論中心組獲評2018-2019年度全省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示范點。黨員教育全媒體作品“解密沿海星辰大海”“黨史微課堂”先后獲得2019、2021年全省黨員教育全媒體大賽一、二等獎。3項黨建工作案例入選國企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100案例。
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鄧東升指出:“作為應沿海開發戰略實施而生的省屬企業,必須深刻認識江蘇沿海地區高質量發展是集團當前最大的戰略機遇,深刻認識搶抓戰略機遇與推動集團‘十四五’規劃落實相結合是當前最有力的抓手,深刻認識加快構建業務模式、提升核心能力是當前工作的重中之重,深刻認識深化改革創新是提升管理水平的最關鍵一招,深刻認識培育創新能力是當前最為緊迫的任務,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緊緊圍繞‘十四五’戰略規劃,以全面加強黨的領導為統領,以筑牢主業為基礎,以改革創新為動力,著力抓好產業鏈業務鏈構建,加快形成穩健可持續增長機制,勇挑大梁、勇擔使命,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新的征程上,省沿海集團堅定以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為根本遵循,以黨的領導貫穿生產經營全過程為根本抓手,以推動江蘇沿海區域經濟發展為根本宗旨,搶抓新一輪沿海高質量發展機遇,加快拓展土地資源獲取空間和開發利用價值,鞏固提升現代農業產業鏈業務鏈,全力推動省級海洋科技創新中心取得突破,不斷強化主業核心能力建設,構建形成穩健可持續增長機制,為促進江蘇沿海開發開放作出積極貢獻,在“強富美高”新江蘇現代化建設新篇章中展現新作為。